求赞!!!
现在进入正题讲解
一、三角形全等的基础认知
(一)全等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定义
全等形
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。想象一下,你用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卡纸,把它们精准地叠在一起,没有任何缝隙、也没有重叠部分,这两张正方形卡纸就是全等形。再比如,两个形状、大小完全一致的圆形徽章,它们也是全等形。全等形的核心特征就是形状和大小都完全相同,这是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全等形的 “金标准” 。
全等三角形
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。当把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时,重合的顶点叫对应顶点,重合的边叫对应边,重合的角叫对应角。举个例子,有 △ A B C \triangle ABC △ A BC 和 △ D E F \triangle DEF △ D EF ,当它们完美重合,点 A A A 和点 D D D 重合,点 B B B 与点 E E E 重合,点 C C C 与点 F F F 重合,那么 A A A 与 D D D 是对应定点,A B AB A B 与 D E DE D E 是对应边,∠ A \angle A ∠ A 与 ∠ D \angle D ∠ D 是对应角。
(二)全等三角形的性质
对应边相等
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长度肯定相等。若 △ A B C ≅ △ D E F \triangle ABC\cong \triangle DEF △ A BC ≅ △ D EF ,那必然有 A B = D E , B C = E F , A C = D F AB=DE,BC=EF,AC=DF A B = D E , BC = EF , A C = D F 。你可以动手做个小实验,用硬纸板剪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,拿尺子量一量对应的边,会发现长度丝毫不差。在解题时,要是知道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,求与之全等的另一个三角形的某条边,直接用对应边相等就能轻松得出结果。比如,已知 △ A B C \triangle ABC △ A BC 三边为 3 c m 、 4 c m 、 5 c m 3cm、4cm、5cm 3 c m 、 4 c m 、 5 c m ,且 △ A B C ≅ △ D E F \triangle ABC\cong \triangle DEF △ A BC ≅ △ D EF ,A B = 3 c m AB=3cm A B = 3 c m 对应 D E DE D E ,那 D E DE D E 就是 3 c m 3cm 3 c m 。
对应角相等
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大小相等。即 △ A B C ≅ △ D E F \triangle ABC\cong \triangle DEF △ A BC ≅ △ D EF 时,∠ A = ∠ D , ∠ B = ∠ E , ∠ C = ∠ F \angle A=\angle D,\angle B=\angle E,\angle C=\angle F ∠ A = ∠ D , ∠ B = ∠ E , ∠ C = ∠ F 。同样用测量的方法验证,拿三角板的角度去比对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,度数肯定一样。在求角的度数问题里,已知一个三角形的角的度数,求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的度数,就靠这个性质。比如 △ A B C \triangle ABC △ A BC 中 ∠ A = 6 0 ∘ \angle A=60^\circ ∠ A = 6 0 ∘ ,△ A B C ≅ △ D E F \triangle ABC\cong\triangle DEF △ A BC ≅ △ D EF ,那么 ∠ D \angle D ∠ D 就是 6 0 ∘ 60^\circ 6 0 ∘
衍生性质
因为对应边、对应角相等,所以全等三角形周长相等、面积也相等 。周长是三边长度和,对应边相等,周长自然相等;三角形面积公式是 S = 1 2 a h S=\frac{1}{2}ah S = 2 1 ah (a a a 是底,h h h 是与底对应的高),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当底时,对应的高也相等(对应角相等,高与边的夹角也对应相等,通过几何推理能证高相等 ),所以面积相等。像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,三边对应相等,周长相同,以相同直角边为底和高算面积,结果也一样。
二、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
(一)边边边(SSS)判定定理
定理内容
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。用符号表示:在 △ A B C 和 △ D E F \triangle ABC 和 \triangle DEF △ A BC 和 △ D EF 中,若 A B = D E , B C = E F , A C = D F AB=DE,BC=EF,AC=DF A B = D E , BC = EF , A C = D F ,则 △ A B C ≅ △ D E F \triangle ABC\cong \triangle DEF △ A BC ≅ △ D EF (SSS)
推理验证
通过作图理解验证。给定三边长度,比如 3 c m 、 4 c m 、 5 c m 3cm、4cm、5cm 3 c m 、 4 c m 、 5 c m ,用直尺和圆规画两个三角形,会发现它们能完全重合,证明三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。解题时,找到两个三角形三边对应相等,就能判定全等。比如三角形框架,三边长度固定,形状大小就固定,另一个三边相同的框架,肯定和它全等 。
例题应用
已知:如图,A B = C D , A D = C B AB=CD,AD=CB A B = C D , A D = CB ,求证 △ A B C ≅ △ C D A \triangle ABC\cong \triangle CDA △ A BC ≅ △ C D A 。
证明:在 △ A B C \triangle ABC △ A BC 和 △ C D A \triangle CDA △ C D A 中
{ A B = C D B C = D A ( 公共边 ) A C = C A
\begin{cases}
AB = CD \\
BC = DA (公共边) \\
AC = CA
\end{cases}
⎩ ⎨ ⎧ A B = C D BC = D A ( 公共边 ) A C = C A
所以 △ A B C ≅ △ C D A \triangle ABC\cong\triangle CDA △ A BC ≅ △ C D A (SSS)。这里 A C AC A C 是公共边,结合已知 A B = C D AB=CD A B = C D ,A D = C B AD=CB A D = CB (即 B C = D A BC=DA BC = D A ),满足三边对应相等,判定全等
(二)边角边(SAS)判定定理
定理内容
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。符号表示:在△ A B C \triangle ABC △ A BC 和 △ D E F \triangle DEF △ D EF 中,若 A B = D E , ∠ B = ∠ E , B C = E F AB=DE,\angle B=\angle E,BC=EF A B = D E , ∠ B = ∠ E , BC = EF ,则 △ A B C ≅ △ D E F \triangle ABC\cong \triangle DEF △ A BC ≅ △ D EF (SAS)。注意,必须是两边及其夹角,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(SSA)不能判定全等 。
几何推导
两边及其夹角确定,三角形形状大小就确定。因为两边长度和夹角确定,第三边长度可用余弦定理 c 2 = a 2 + b 2 − a b c cos C c^2=a^2+b^2-abc\cos C c 2 = a 2 + b 2 − ab c cos C (a 、 b a、b a 、 b 是两边,C C C 是夹角,c c c 是第三边)确定,所以第三边唯一,三角形全等 。比如已知两边 2 c m 、 3 c m 2cm、3cm 2 c m 、 3 c m ,夹角 6 0 ∘ 60^∘ 6 0 ∘ ,画的三角形形状大小固定,另一个满足条件的也能重合。
例题与易错点
{ O A = O G ∠ A O B = ∠ C O D ( 对顶角相等) O B = O D
\begin{cases}
OA = OG \\
\angle AOB = \angle COD (对顶角相等) \\
OB = OD
\end{cases}
⎩ ⎨ ⎧ O A = OG ∠ A OB = ∠ CO D ( 对顶角相等) OB = O D
所以 △ A O B ≅ △ C O D \triangle AOB\cong \triangle COD △ A OB ≅ △ CO D (SAS)。这里 ∠ A O B \angle AOB ∠ A OB 和 ∠ C O D \angle COD ∠ CO D 是对顶角相等,结合已知边相等,满足 SAS,判定全等 。
易错点(SSA 反例):在 △ A B C \triangle ABC △ A BC 和 △ A B D \triangle ABD △ A B D 中,A B = A B AB=AB A B = A B ,A C = A D AC=AD A C = A D ,∠ B = ∠ B \angle B=\angle B ∠ B = ∠ B ,但两三角形不全等 。因为 ∠ B \angle B ∠ B 不是 A C 、 A D AC、AD A C 、 A D 的夹角,所以不能用 SAS 判定,说明必须是两边及其夹角才能判定 。
(三)角边角(ASA)判定定理
定理内容
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。符号表示:在 △ A B C \triangle ABC △ A BC 和 △ D E F \triangle DEF △ D EF 中,若 ∠ A = ∠ D , A B = D E , ∠ B = ∠ E \angle A=\angle D,AB=DE,\angle B=\angle E ∠ A = ∠ D , A B = D E , ∠ B = ∠ E ,则 △ A B C ≅ △ D E F \triangle ABC\cong \triangle DEF △ A BC ≅ △ D EF (ASA)。
原理分析
两角及其夹边确定,三角形形状大小就确定。三角形内角和 18 0 ∘ 180^∘ 18 0 ∘ ,已知两个角,第三个角也确定(∠ C = 18 0 ∘ − ∠ A − ∠ B , ∠ F = 18 0 ∘ = ∠ D − ∠ E \angle C=180^∘-\angle A-\angle B,\angle F=180^∘=\angle D-\angle E ∠ C = 18 0 ∘ − ∠ A − ∠ B , ∠ F = 18 0 ∘ = ∠ D − ∠ E ,所以 ∠ C= ∠ F \angleC=\angle F ∠ C= ∠ F ),夹边相等,用 SSS 或 SAS 也能推全等。作图时,给定两角及其夹边长度,只能画一个三角形,所以这样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。比如已知 ∠ A = 6 0 ∘ \angle A=60^\circ ∠ A = 6 0 ∘ ,∠ B = 7 0 ∘ \angle B=70^\circ ∠ B = 7 0 ∘ ,夹边 A B = 5 c m AB=5cm A B = 5 c m ,画的三角形形状大小固定,另一个满足条件的能重合 。
例题应用
已知:点 D D D 在 A B AB A B 上,点 E E E 在 A C AC A C 上,A B = A C AB=AC A B = A C ,∠ B = ∠ C \angle B=\angle C ∠ B = ∠ C ,求证:△ A B E ≅ △ A C D \triangle ABE\cong \triangle ACD △ A BE ≅ △ A C D 。
证明:在 △ A B E \triangle ABE △ A BE 和 △ A C D \triangle ACD △ A C D 中,
{ ∠ A = ∠ A A B = A C ∠ B = ∠ C
\begin{cases}
\angle A = \angle A \\
AB = AC\\
\angle B = \angle C
\end{cases}
⎩ ⎨ ⎧ ∠ A = ∠ A A B = A C ∠ B = ∠ C
所以 △ A B E ≅ △ A C D \triangle ABE\cong \triangle ACD △ A BE ≅ △ A C D (ASA)。这里 ∠ A \angle A ∠ A 是公共角,A B = A C AB=AC A B = A C 是夹边,∠ B = ∠ C \angle B=\angle C ∠ B = ∠ C 是另外两角,满足 ASA,判定全等 。
(四)角角边(AAS)判定定理
定理内容
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。符号表示:在 △ A B C \triangle ABC △ A BC 和 △ D E F \triangle DEF △ D EF 中,若 ∠ A = ∠ D \angle A=\angle D ∠ A = ∠ D ,∠ B = ∠ E \angle B=\angle E ∠ B = ∠ E ,B C = E F BC=EF BC = EF ,则 △ A B C ≅ △ D E F \triangle ABC \cong \triangle DEF △ A BC ≅ △ D EF (AAS) 。AAS 可由 ASA 推导,因为三角形内角和 18 0 ∘ 180^\circ 18 0 ∘ ,已知两个角相等,第三个角也相等,就转化为 ASA 情况 。比如 ∠ A = ∠ D \angle A=\angle D ∠ A = ∠ D ,∠ B = ∠ E \angle B=\angle E ∠ B = ∠ E ,则 ∠ C = ∠ F \angle C=\angle F ∠ C = ∠ F ,若 B C = E F BC=EF BC = EF (B C BC BC 是 ∠ A \angle A ∠ A 的对边,E F EF EF 是 ∠ D \angle D ∠ D 的对边),可判定全等
与 ASA 的关系推导
由 ∠ A = ∠ D \angle A=\angle D ∠ A = ∠ D ,∠ B = ∠ E \angle B=\angle E ∠ B = ∠ E ,得 ∠ C = ∠ F \angle C=\angle F ∠ C = ∠ F (内角和定理)。若 B C = E F BC=EF BC = EF ,在 △ A B C \triangle ABC △ A BC 和 △ D E F \triangle DEF △ D EF 中,∠ B = ∠ E \angle B=\angle E ∠ B = ∠ E ,B C = E F BC=EF BC = EF ,∠ C = ∠ F \angle C=\angle F ∠ C = ∠ F ,满足 ASA(两角及其夹边相等,B C BC BC 是 ∠ B \angle B ∠ B 和 ∠ C \angle C ∠ C 的夹角),所以 AAS 是 ASA 的延伸,基于内角和推导而来 。
例题应用
已知:∠ 1 = ∠ 2 , ∠ C = ∠ D \angle 1=\angle 2,\angle C=\angle D ∠1 = ∠2 , ∠ C = ∠ D ,求证:△ A B C ≅ △ A B D \triangle ABC\cong \triangle ABD △ A BC ≅ △ A B D
证明:在 △ A B C \triangle ABC △ A BC 和 △ A B D \triangle ABD △ A B D 中,
{ ∠ C = ∠ D ∠ 1 = ∠ 2 A B = A B
\begin{cases}
\angle C = \angle D \\
\angle1 = \angle 2\\
AB = AB
\end{cases}
⎩ ⎨ ⎧ ∠ C = ∠ D ∠1 = ∠2 A B = A B
所以 △ A B C ≅ △ A B D \triangle ABC\cong\triangle ABD △ A BC ≅ △ A B D (AAS)。这里 ∠ 1 = ∠ 2 , ∠ C = ∠ D \angle 1=\angle 2,\angle C=\angle D ∠1 = ∠2 , ∠ C = ∠ D ,A B AB A B 是 ∠ C 、 ∠ D \angle C、\angle D ∠ C 、 ∠ D 中一角的对边,满足 AAS,判定全等 。
(五)斜边、直角边(HL)判定定理(仅适用于直角三角形)
定理内容
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。符号表示:在 R t △ A B C Rt\triangle ABC Rt △ A BC 和 R t △ D E F Rt\triangle DEF Rt △ D EF 中,若 A B = D E AB=DE A B = D E (斜边),A C = D E AC=DE A C = D E (直角边),则 R t △ A B C ≅ R t △ D E F Rt\triangle ABC\cong Rt\triangle DEF Rt △ A BC ≅ Rt △ D EF (HL)。直角三角形有直角相等(∠ C = ∠ F = 9 0 ∘ \angle C=\angle F=90^\circ ∠ C = ∠ F = 9 0 ∘ ),加斜边和一条直角边相等,可判定全等 。
特殊性与验证
HL 是直角三角形特有的全等判定方法,不适用于一般三角形。作图验证:给定斜边和一条直角边长度,画直角三角形,只能画一种,所以斜边和一条直角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。解直角三角形全等问题,HL 常用,尤其已知直角边和斜边时 。
例题应用
已知:A C ⊥ B C AC\perp BC A C ⊥ BC ,B D ⊥ A D BD\perp AD B D ⊥ A D ,A C = B D AC=BD A C = B D ,求证:B C = A D BC=AD BC = A D 。
证明:因为 A C ⊥ B C AC\perp BC A C ⊥ BC ,B D ⊥ A D BD\perp AD B D ⊥ A D ,A C = B D AC=BD A C = B D ,所以 ∠ C = ∠ D = 90 ° 。 \angle C=\angle D=90°。 ∠ C = ∠ D = 90° 。
在 R t △ A B C Rt\triangle ABC Rt △ A BC 和 R t △ B A D Rt\triangle BAD Rt △ B A D 中,
{ A C = B D (公共斜边) A B = B A
\begin{cases}
AC = BD \\
&(公共斜边)\\
AB= BA
\end{cases}
⎩ ⎨ ⎧ A C = B D A B = B A (公共斜边)
所以 R t △ A B C ≅ R t △ B A D Rt\triangle ABC\cong Rt\triangle BAD Rt △ A BC ≅ Rt △ B A D (HL)。
所以 B C = A D BC=AD BC = A D (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) 。用 HL 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,得出对应边相等结论 。
三、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思路与方法
(一)寻找全等条件的一般步骤
观察图形与已知条件
先观察图形,找公共边、公共角、对顶角等隐含相等条件 。公共边是两三角形共有的边,相等;公共角是共有的角,相等;对顶角相等是基本性质,在相交线中常见,可作为全等条件。同时梳理已知的边、角相等条件,整理好方便分析 。
确定要证明全等的三角形
根据题目要求,确定需证明全等的两个三角形。有时需通过中间三角形或多次证明全等,才能得到最终全等关系 。比如要证两条边相等,可能先证包含这两边的三角形全等,而这又依赖另外两个三角形全等 。
分析所需判定定理
根据已知条件,结合全等判定定理(SSS、SAS、ASA、AAS、HL ),分析还需哪些条件。已知两边,找夹角(SAS)或第三边(SSS);已知两角,找夹边(ASA)或其中一角的对边(AAS);直角三角形考虑 HL 。缺少条件,用平行线性质、角平分线性质、中线性质等推导 。
(二)常见的辅助线做法(在证明全等中常用)
连接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
当图形中存在分散的线段或角,通过连接某条线段,能构造出可证全等的三角形 。比如,四边形中,连接对角线,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,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问题 。
截取线段构造全等
在较长线段上截取一段等于已知线段,构造全等三角形 。例如,要证某线段等于另两条线段和,可在长线段上截一段等于其中一条,证剩下部分等于另一条,通过全等实现 。
作垂线或平行线构造全等
作垂线可构造直角三角形,利用 HL 或其他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;作平行线能利用平行线性质(同位角相等、内错角相等 ),构造相等角,为全等创造条件 。
若讲解内有错误,请提出问题所在,若讲解不好,请提出您宝贵的意见,谢谢了!
求赞!!!
制作花费5小时,求求大家把它顶上去!!!
有帮助,赞一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