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列
目录
第 1 章 数列基础
1.1 什么是数列
1.2 数列分哪些
第 2 章 等差数列
2.1 什么是等差数列
2.2 等差数列的递推公式
2.3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
2.3.1 方法一:递推法
2.3.2 方法二:叠加法
2.3.3 方法三:数学归纳法
2.3.4 公式总结
2.4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
2.4.1 方法一:高斯求和法(倒序相加法)
2.4.2 方法二:通项代入法
2.4.3 公式总结
2.5 等差数列的二级结论
2.5.1 中项定理
2.5.2 下标和相等
2.5.3 求和公式化简
2.5.4 项比与和比
第 1 章 数列基础
1.1 什么是数列
-
数列就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。
像 1,2,3 与 3,2,1 是两个不同的数列。
-
项:数列中的每个数,用符号an表示“第n项”,项也是数列的基本单位。
-
项数:数列中项的总个数
1.2 数列分哪些
-
数列根据项数的个数分两种情况:
有限数列:项数固定,如 1,2,3,4
无限数列:项数无限延伸,结尾用 ... 表示,如 1,2,3,4,...
-
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是自变量为离散的数的函数,如下图:

- 数列图像与函数图像的区别,如下图:

- 数列的种类有很多,如:
| 数列类型 |
例子 |
核心规律 |
| 等差数列 |
0,2,4,6,8,10,... |
相邻项差固定 |
| 等比数列 |
2,4,8,16,32,... |
相邻项商固定 |
| 周期数列 |
1,2,1,2,1,2,... |
项按固定组重复 |
| 平方数列 |
1,4,9,16,25,... |
第n项是n的平方 |
| 递推数列 |
1,1,2,3,5,8,13... |
后项 = 前两项之和 |
1.3 省略号的重要性
米尔嘉在出6,2,8,2这道题时,为什么不单单说6,2,8,2,还一直说到6,2,8,2,10,18呢?那是因为如果她只说“ 6,2,8,2 ”的话,我们无法发现其中的规律其实是圆周率 π 的各位数字的 2 倍。我们还可能得出其他简单的答案。假设题目只是“6,2,8,2,10,...”的话,我们还可能联想到以下数列。
6,2,8,2,10,2,12,2
有这样的联想也是非常自然的吧。也就是说,在连续的偶数之间放入一个 2 作为间隔。
——《数学女孩》
1.4 数列的下一项
“‘数列智力题没有正确答案’这个说法你知道吗?”她问我。
“什么意思呀?”我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。
米尔嘉举了个例子问我:“比如说,你认为 1,2,3,4 接下来的数字是
什么?”
我不假思索地说:“那自然是 5 喽。1,2,3,4,5,... 这样一直继续下
去喽。”
“那可不一定哦。比如 1,2,3,4 后面突然变成 10,20,30,40,然后
突然又增加到 100,200,300,400,... 这样的数列也是有可能的。”她举
出反例。
我说:“这样的题目太狡猾了。一开始只告诉我 4 个数字,后面的数
字却突然增大,这太过分了。1, 2, 3, 4 的后面突然接个 10,这种情况不
可能想到啊!”
“是吗?如果照你这么说的话,那要看到第几个数字才算数呢?数列
是无限延续的,到底要看到第几个数字才能知道剩下的数字是什么呢?”
她反问道。
我恍然大悟:“原来你所说的‘数列智力题没有正确答案’就是这个意
思啊。题目中提供的数字,其后面的变化可能很大,但是,1, 2, 3, 4 后
面如果接一个数字 10 的话,作为题目而言太无聊了。”
“可是世上的事情不就是那样吗?谁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。事
情往往会偏离自己所预想的。”她说到。
——《数学女孩》
第 2 章 等差数列
2.1 什么是等差数列
定义: 等差数列是指从第二项起,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的数列,一般记作{an}
项: 数列的每一个数;数列的第 n 项,记为 an
公差: 相邻两项的差值,记为 d
首项: 数列的第一项,记为 a1
项数: 数列中项的个数,记为 n
2.2 等差数列的递推公式
因为等差数列是指从第二项起,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的数列,一般记作{an}。而这个常数是 d 。所以得出:an−1+d=an
2.3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
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求等差数列的中的任意一项。
2.3.1 方法一:递推法
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,我们可以依次写出各项:
- 第 1 项:a1=a1
- 第 2 项:a2=a1+d
- 第 3 项:a3=a2+d=(a1+d)+d=a1+2d
- 第 4 项:a4=a3+d=(a1+2d)+d=a1+3d
- ...
- 第 n 项:an=a1+(n−1)d
- a4=a2+(4−2)d
- a6=a3+(6−3)d
- an=am+(n−m)d
2.3.2 方法二:叠加法
- 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,我们可以列出以下等式:
- a2−a1=d
- a3−a2=d
- a4−a3=d
- ...
- an−an−1=d
-
将这 (n−1) 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分别相加,得到:
(a2−a1)+(a3−a2)+(a4−a3)+...+(an−an−1)=(n−1)d
-
左边经过抵消后只剩下 an−a1,因此得到:
an−a1=(n−1)d
即:an=a1+(n−1)d
2.3.3 方法三:数学归纳法
-
基础步骤:当 n=1 时,a1=a1+(1−1)d=a1,显然成立。
-
归纳假设:假设当 n=k 时,通项公式成立,即 ak=a1+(k−1)d。
-
归纳步骤:当 n=k+1 时,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:
ak+1=ak+d=[a1+(k−1)d]+d=a1+kd=a1+[(k+1)−1]d
因此,当 n=k+1 时公式也成立。根据数学归纳法原理,通项公式对所有正整数 n 都成立。
2.3.4 公式总结
因此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:
an={a1+(n−1)dam+(n−m)d
2.4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
数列的求和公式就是求数列前 n 的和。
2.4.1 方法一:高斯求和法(倒序相加法)
-
设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为 Sn,即 Sn=a1+a2+a3+...+an。
-
将 Sn倒序写一遍:Sn=an+an−1+an−2+...+a1。
将两个式子相加:
2Sn=(a1+an)+(a2+an−1)+(a3+an−2)+...+(an+a1)
-
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,每一对的和都等于 a1+an,共有 n 对,
因此:2Sn=n(a1+an)
所以:Sn=n(a1+an)÷2
2.4.2 方法二:通项代入法
- 将通项公式 an=a1+(n−1)d 代入求和公式:
- a1=a1+0d
- a2=a1+1d
- a2=a1+2d
- ...
- an=a1+(n−1)d
-
提公因式,得:
na1+[1d+...+(n−1)d]
-
再提一次,得:
na1+[1+...+(n−1)]d
-
用高斯求和公式求和:
na1+[(1+n−1)(n−1)÷2]d
na1+[n(n−1)÷2]d
-
因此得到等差数列前 n 项和的另一种形式: Sn=na1+[n(n−1)÷2]d
2.4.3 总结
Sn={Sn=2n(a1+an)Sn=na1+2n(n−1)d
2.5 等差数列如何求公差
-
公差就是等差数列相邻两项的差。
由此,得:
d=an−an−1
-
因an=a1+(n−1)d
d=(an−a1)÷(n−1)
-
因an=am+(n−m)d
d=(an−am)÷(n−m)
-
公式总结
d=⎩⎨⎧d=an−an−1d=(an−a1)÷(n−1)d=(an−am)÷(n−m)
2.5 等差数列的二级结论
二级结论可以让我们在计算时更快更准,当然,把题目转化成 a1 & d的形式也行。
2.5.1 中项定理
若 {an} 为等差数列,则:
2an=an−1+an+1
(n≥2)
2.5.2 下标和相等
若 m+n=p+q=2k
则 am+an=ap+aq=2ak
此式有两层含义,
- 当 m+n=p+q=2k 时 am+an=ap+aq=2ak 成立
- 等号两边的项数要一样
例:

因为等号左边的项数要等于等号右边的项数
2.5.3 求和公式化简
如果 Sm 的 m 为奇数,那么 Sm 可以化简
将 m 写成 2n−1 的形式

所以,S2n−1=(2n−1)an
2.5.4 项比与和比
- 此乃项比:
bnan
- 此乃和比:
TnSn
- 若 Sn,Tn 分别是等差数列 {an},{bn}的前 n 项和
n=2m−1
因为,S2m−1=(2m−1)am 和 T2m−1=(2m−1)bm
所以:
Tn=(2m−1)bmSn=(2m−1)am
2.5.5 偶数项和与奇数项和
若 {an} 为等差数列,an=n
令 bn=(−1)nan,求 {bn} 前 n 项和 Sn

。。。会更,等期中后吧QwQ
有帮助,赞一个